適逢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》在澳生效十周年,中華文化產業促進會昨舉辦“第一屆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研討會”,特邀各地非遺保護機構代表及本澳專家學者與會,交換保遺經驗。該會同場與多家內地非遺保護單位簽訂戰略合作協議,旨為加強澳門與內地在非遺方面的交流合作,共同推進非遺傳承。
合作完成三大目標 研討會開幕式昨日下午三時假澳門大學劉少榮樓大豐演講廳舉行。文化局文遺廳代表江月婷、梁鳳鳴,文遺委林發欽、大三巴哪吒廟值理會會長葉達、中華文化產業促進會文化推廣主任李俊飛,佛山市非物質文遺保護中心主任關宏、湛江市非物質文遺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龐潔、文化部“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”清華美院項目負責人陳岸瑛等出席主禮。
李俊飛致詞說,非遺保護工作在現代化、全球化衝擊下,要傳承卻不失去其核心價值,任重道遠。這次研討會上,中華文化產業促進會與各地非遺保護單位簽訂戰略合作協議,加強澳門與內地非遺機構的交流合作,期望逐步達成三大目標。其一是建立非遺資源平台,以數字化、影像化、系統化將各地非遺資源整合,使各地資訊互通,傳承工作更具成效;其二是開設非遺研習班,面向青年,從教育角度,培育非遺保護新力軍;其三是加大非遺工藝品衍生,運用創意設計對非遺重新詮釋,挖掘其多重市場價值,在文化傳承、項目開發及品牌拓展,讓非遺走進市場,創造經濟價值。
建立清單推進保育 研討會上,林發欽簡介澳門非遺保護情況時指出,本土非遺保護力量包括“政府主導,民間參與,學術支持”。與鄰近地區相比,澳門的民間參與度甚活躍,可謂“遍地開花”,大多數非遺持份者熱衷傳承和推廣。雖在非遺保護工作取得初步成效,惟現時尚未開展非遺普查,建立全面的非遺清單。現時民間所知、保護,及媒體焦點的非遺項目約十個,如木雕——澳門神像雕刻、南音說唱、魚行醉龍節等,但其他值得傳承的項目容易被社會忽略。建議當局盡快開展非遺全面普查,確定清單項目,解決傳統消失危機。
同場,各地與會學者分別闡述了當地保遺情況,互動氣氛熱烈。
資料來源:澳門日報